擦亮“江北水城·运河古都”金字招牌,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之聊城实践

擦亮“江北水城·运河古都”金字招牌,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之聊城实践

发布日期:2021-12-24来源:聊城日报

    8月初,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大运河沿线省市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近年来,聊城从战略高度、全局角度、生态维度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历经千年,大运河如何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在保护文物、保护河道、保护生态,擦亮“江北水城·运河古都”金字招牌方面,聊城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作为山东申遗点段的重要部分,会通河临清段共8公里,包括两部分,南段为明运河,从邱屯枢纽至临清头闸,长6.8公里;北段为元运河,从邱屯枢纽至临清闸,长1.2公里。大运河阳谷段约长19公里,南起金堤闸,北至阿城下闸北1公里。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描写大运河的诗句。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聊城市阳谷、临清的3段运河列入申遗名单,是大运河整体申遗的重要支撑点段,运河钞关、鳌头矶、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被列入重要申遗名单。聊城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为世人所赞叹。

“原貌”钞关全国就这一个

     被称为“中洲”的旧城区是临清运河文化的主要载体。该区域位于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与卫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周围有元运河、明运河、卫河三水交汇,留存着运河钞关、鳌头矶、问津桥、会通桥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冀家大院、汪家大院等院落式古民居点缀其间,竹竿巷、箍桶巷、锅市街、马市街等现存古街巷仍然能让人们清晰感受明清时期的商业气息和古朴风貌。

     临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井扬介绍,目前,临清市拥有世界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组11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4处。中洲运河古城区规划面积124.47公顷,是临清市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特别是临清运河钞关,即明清户部榷税分司遗址所在地,是反映明清临清商业地位的活化石。作为全国唯一还保存有原貌的钞关旧址,临清运河钞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阳谷“闸河”特征至今保留完好

     京杭大运河会通河阳谷段位于阳谷县东部,南起张秋镇金堤闸,向北过阿城,经七级镇关口村流入东昌府区,全长约29.75公里,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阳谷段所处地理位置南高北低、落差较大,水流难以控制,水小或断流时无法行船,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至大德六年(1302年)先后建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七级上、下闸,以节制水流,调节水位,保证漕船的畅通,因此该段运河又称“闸河”。

     阳谷县文化和旅游局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苑峰介绍,京杭大运河阳谷段河道及沿岸文物遗存较多,其中张秋段有南水门码头、荆门上下闸、水门桥、张秋山陕会馆、运河石桥等,阿城段有阿城上下闸、盐运司、陶城铺闸等,七级段有七级下闸、码头、古街等。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均保存较好,保持了自元代以来历史沿用状态,特别是保留完好的节制闸群,集中体现了会通河作为“闸河”的典型特征,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阶梯船闸的典型代表。

    李苑峰说,大运河阳谷段河道及沿岸遗址遗迹及其周边环境也保护得较好,农耕文化和乡土气息浓厚,“乡村运河”特色显著。流经的张秋、阿城、七级三个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有街巷民居布局机理参差自然,基本延续了漕运时期的镇区街巷格局,受当代城市建设的影响较小,镇区风貌和人文景观富有浓郁的运河特色。

    运河聊城段遗存丰富,保护得当,不过,一些历史文化街区仍存在街巷肌理日朘月减、建筑风貌不尽协调等问题,部分文物出现受损等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闸门、码头等设施废弃,河道出现淤积。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大运河阳谷段遗产保护区河道双边外延5米,面积为99公顷,遗产缓冲区以两岸保护区边缘为界双向外延80米,面积为368公顷,总面积为467公顷。而临清舍利宝塔的保护更是引起最高检的关注,成为大运河保护公益诉讼的典型案例。

临清舍利宝塔保护成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临清主要商业区在汶、卫两河之间的陆地上,因要充分利用地面空间,所以街道很窄。自民国以来,街巷经过数次拓宽,街区内场所的亲切感、凝聚力以及空间尺度感逐渐消失,旧城内的高密度、低容积率的空间形式被破坏。据了解,近年来,当地修建的部分建筑占地较大,导致部分街巷被截断。

    临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井扬介绍,从2001年开始,临清市规划了“古城、老城、新城”的不同定位,遏止了一些破坏式开发,但以往对个别街区的破坏已无法恢复。此外,部分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居民自行翻盖为现代样式房屋,同样造成了对历史街区建筑风格的破坏。

    今年6月3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办的大运河公益诉讼检察论坛在江苏扬州召开。会议通报了大运河保护公益诉讼检察专项办案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山东省临清市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大运河国家重点文物安全隐患行政公益诉讼案”是其中之一。

     该案线索系最高人民检察院、山东省人民检察院、聊城市人民检察院联合临清市人民政府在实地调研大运河临清段保护工作中发现的。工作人员通过现场勘查等方式查明,临清舍利宝塔碑文等文物污损较为严重,并排查出易跌滑、坠落等安全隐患点11处。据介绍,2020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将大运河存在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文物受损等情况作为第一批直接办理案件进行立案调查,并于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在沿大运河8省(市)检察机关开展大运河保护公益诉讼检察专项办案活动。

     临清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海军介绍,经调查核实,运河沿线部分文物也存在类似问题。于是,该院向文旅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悬挂警示标牌,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制止破坏文物的行为,合理设置同时段登塔人数上限,完善消防安全措施,并加大对沿线11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的巡查力度。

     因大运河临清段文物点多线长,临清市人民检察院与临清市文旅局召开联席会议,建立了“线索移送、专项调研、一体宣传”3项机制,共同设立了专项保护法治长廊,并与临清市政府、相关行政机关完善了线索双向移送程序,健全了“河长+检察长”联合巡查工作机制。王海军表示,专项办案活动仅是大运河公益保护的阶段性工作,为“让古运河重生”,相关部门应积极融入国家大局,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协同治理、系统保护,为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的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京杭大运河纵贯阳谷县七级镇中心地带,流经东田、周堂、郎湾、上闸、西辛、七一、七二、七三、张庄、前后刘湾、官口、崔庄等10余个村庄,绵延10余公里。郎湾、上闸、七级、刘湾、官口等村名保留了古运河的印记,丰厚的运河文化见证了七级镇800年的兴衰和变迁。

  自元代以来,江南诸省过七级入贡,东阿、莘县、阳谷三县于此转漕设仓廒。民国后期,漕运逐渐衰落,至上世纪50年代末,兴盛数百年的水运动脉已见不到过往船只,闸门、码头等漕运设施废弃,运河变成了普通的排灌河道。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曾先后两次清理河道。施工中,郎湾村西、杨海村东、刘湾村东等河段大湾被改道、取直或变缓。至今,杨海村东、西辛村南被弃用的老河道及其闸涵仍在。

  七级镇政府主任科员訾世峰介绍,2010年,当地对运河再度进行治理。清挖后,镇政府对河道两侧进行封闭,对七级街区段河槽全部用水泥进行了浇筑,并在两岸建起了绿化带。如今,镇政府对沿河街区开发重建,古色古香的房舍、门店重现两岸,在绿荫掩映下,尽显江南水乡风韵。同时,镇区古街的修缮保护使这个运河古镇焕发新的生机。

  阳谷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徐保章介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运河河道及周边环境治理和保护利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大运河遗产阳谷段保护管理办法》。办法明确了相关职责,有关部门根据工作要求负责河道及河道本体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河道清淤疏浚、水源调整、水质的监测、遗产内外道路的规划与铺设等工作;有关乡镇负责本辖区内河道沿线的环境治理,并把运河纳入城镇保护规划。办法还明确了遗产保护区和遗产缓冲区,设立了遗产碑、文物标志碑和保护界桩,建立了运河档案资料室、监测室,成立了县、乡、村三级保护组织,加强对大运河的日常保护与管理。

  目前,阳谷县正对大运河两岸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和梳理,如河道内码头、闸坝,沿岸历史街巷、商铺、名人故居、会馆、古城墙、古建筑、古戏台等附属文物,以及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加快进行文物保护修缮、历史风貌还原等工作。与此同时,运河沿线的亮化、绿化、美化等配套工程正在进行,并在河岸建设人行栈道、亲水平台,充分体现人文运河、生态运河的特征,形成具有阳谷特色的古运河历史文化旅游风景线。

  徐保章说,除做好河道及沿岸文物保护工作外,阳谷相关部门正对运河进行彻底清淤清污,同时对运河驳岸进行综合整治,结合防洪、灌溉水利体系调整要求,利用运河水闸、水坝控制运河水位,调水换水,使运河水活起来。当地还在沿岸镇区建设污水处理系统,不让污染水源流入大运河,并在对沿岸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的同时,对沿线村镇、企业、居民提出明确的运河保护规范,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

     “冠盖风云集,楼船日夜通”“为言万里客,此处是通津”“云帆万里拱神州”等诗句,描述的皆为阳谷七级。这里有元代的北大桥(下闸),反映明清时期风貌的古渡口、古街,“一碑担两间”茶馆、“八卦楼”饭馆、旗杆石座、米廒等古迹遗址。

     临清竹竿巷、白布巷、锅市街、马市街等现存古街巷至今仍保持着当年的古朴风貌,充满明清时期的商业气息,漫步前关街、镖局胡同等老街巷,仍可感受到当年大运河上“樯帆林立,货积山堆”的景象。

     据了解,为做好大运河遗产保护及相关展示工作,聊城实施了大运河设施遗存的保护修缮工程,对河堤岸等进行了修复,开展了道路铺设、沿岸立面改造及绿化保护与展示等,利用传统古村落、古渡、古街区、古遗址的优势,依托丰厚的古运河文化,逐步发展起了旅游等新业态。

格局仍在的老街巷写满故事

  运河漕运兴盛时期,阳谷县的张秋、阿城、七级是重要的货运码头,阿城码头以盐运为主,称“银阿城”,七级码头以粮运为主,称“金七级”。当时,张秋镇是南北方商品集散中心,京杭运河上的五大商埠之一,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说法。运河漕运兴盛,阳谷在京杭大运河上的区位优势格外突出。

  七级镇主任科员訾世峰介绍,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包世臣在《闸河日记》中记载了他由馆陶登舟,沿运河南返途经七级段的所见所闻:“十二里抵七级闸,入阳谷境,夹岸俱有市,阳谷、莘县、东阿三县兑漕之水次也。十一日癸酉,风略定,连日皆逆风溯流,昨日尤旺,纤挽之劳,几如上峡。十八里至阿城下闸。”

  只不过,自1955年起,运河内行船越来越少,1960年后,只剩摆渡过河的小木船。自此,运河七级段西岸纤道上再也没见到过纤夫的足迹,两岸再也听不到纤夫的号子声了。

  临清中洲历史文化街区周围有元运河、明运河、卫河三水交汇,水系纵横,古迹丰富,留存着运河钞关、鳌头矶、问津桥、会通桥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竹竿巷、白布巷、锅市街、马市街等现存古街巷仍然能让人们清晰感受到明清商业区的商业气息和古朴风貌。

  临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井扬介绍,通过箍桶巷、竹竿巷、油篓巷、白布巷等老街巷,人们可以了解当年“商业都会”“经济重镇”是何等繁盛;通过察院街、后营街、御史巷、后铺街、公馆街等老街巷,人们可以了解当年“征战之地”“漕挽咽喉”之遗风;通过会通街、前关街、镖局胡同等老街巷,人们可以想象当年大运河上“樯帆林立,货积山堆”的景象。而“江坝胡同”则展示着石坝与鳌头矶的成因、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的兴废、堰坝与河闸的功用,述说着康熙、乾隆数游“无为观”的原因和藏经阁的故事。游客欲探讨临清闸、广济桥、晏公庙与《金瓶梅》故事背景地的联系,可以到晏公庙胡同,想了解临清贡砖与“漂来的北京城”的关系,考棚街(工部街)会告诉你。

运河古镇历史风貌正慢慢恢复

  大运河申遗以来,阳谷县申请上级文物专项补助资金,修复了阿城盐运司正殿、东西配殿,依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大运河阳谷段保护与展示工程设计》《大运河聊城段河道本体文物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保护修缮工程实施方案》,实施了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保护修缮工程,并对重要点段进行了清淤疏浚、两岸环境整治、展示路铺设及绿化等。

  阳谷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徐保章介绍,为做好大运河阳谷段遗产保护及相关展示工作,该县先后实施了河工设施遗存陶城铺闸、张秋运河石桥、水门桥保护修缮工程,张秋镇区段河堤岸修复、道路铺设、沿岸立面改造及绿化保护与展示工程,发掘了张秋南水门码头并实施了加固保护及展示工程。阳谷县完成张秋陈氏民居保护修缮工程后,利用该民居建立了阳谷运河文化陈列馆。七级古街保护修缮、七级乡村记忆博物馆展陈工程也已完成。

  正在实施的运河古镇历史风貌恢复工程项目位于张秋、阿城、七级镇三镇驻地,运河两岸东西各外延200米。徐保章说,张秋将打造运河商贸古镇、大运河沿线打卡“网红”古镇;阿城突出盐运文化,将打造运河古镇遗存古建筑展示区、运河古镇历史商业街风貌展示区、阿胶文化宣传展示基地;七级将挖掘古镇文脉,突出漕粮文化,塑造历史光影长河,同时恢复部分历史文化街道和业态,激发古镇活力。

阳谷七级镇运河东岸古街区修复投用

借助古渡古街区优势发展旅游业

2011年,借助南水北调工程,运河七级段河底铺上了塑料布、水泥板,河床两边栽上了樱花树,沿河两岸修建了石栏杆。记者看到,如今,运河七级段两岸是新建的仿古青砖灰瓦楼房,楼前栽有垂柳、国槐,沿河铺有观光水泥路……古老的京杭运河风景秀丽、面貌一新,由此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

訾世峰介绍,1970年以前,当地个体工商户很少,只有几户人家在街上摆摊经营,有翟继福的烧鸡摊、庄培贞的豆腐摊、刘迁言的烧饼摊、刘长生的水果摊等。改革开放以后,个体经济逐步发展起来,翟玉岭、庄新华的副食百货部,刘长华、刘廷祥、翟继成的烟酒副食部,姚丙海的针织成衣部,刘长为的日杂用品部,姚传伦的路南饭馆,刘长军的竹竿及制品门市部等,成为小康路上的“排头兵”。

1990年以来,七级镇提出“大开发、大发展、振兴七级”的目标,建起了南街、东街两条商业大街,并以此为契机,在聊位路两侧建起了商用楼房。“金利美”“鑫源”大型饭店、十香驴肉馆、崔红星的大棚塑料构件门市部、冯之国的烟酒副食部、翟继龙的摩托电动车经销维修部、翟瑞峰的化肥农资门市部以及豪泰宾馆、诚信宾馆、方圆宾馆等70余户个体工商户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如今,随着经贸活动的迅猛发展,七级镇村庄经济逐渐由种植业为主的模式转变为种植、经贸并列发展的模式。訾世峰表示,今后,在进一步发展农、工、商、贸各业态的基础上,七级镇将大力挖掘古运河文化,利用传统古村落、古渡、古街区、古遗址的优势,逐步发展旅游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力争将七级建成集文旅、观光、体验、教育、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具有独特地域产业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特色小镇。

今年出台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整合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文物和文化资源,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思路优化总体功能布局,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大力弘扬大运河时代精神,加大管控保护力度,加强主题展示功能,促进文旅融合带动,提升传统利用水平,推进实施重点工程,着力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据了解,阳谷县测绘编制了《大运河阳谷段文物保护规划》《七级码头(古街)文物保护规划》,目前已上报待批。临清市则结合《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临清保护传承示范区”的构想,以此推动全省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

构建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的整体空间布局

  大运河阳谷段和沿线重要节点都是大运河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构建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的整体空间布局,阳谷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依照运河沿线建设文化公园的指导意见,阳谷县申报了大运河会通河核心展示带、大运河会通河阳谷段梯级船闸保护与展示工程,现已获批准,正在编制工程方案。

  阳谷县文化和旅游局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苑峰介绍,阳谷县运河文化非遗传承基地项目位于张秋镇东部,西临运河,东至东街村东,南至金堤河,北至001乡道,规划占地面积约4公顷。项目将建设非遗博物馆,打造非遗一条街,其他配套工程包括建设非遗文化广场,成立阳谷县运河非遗保护传习所,建设非遗资源数据库与信息平台,打造非遗网络直播基地和非遗电商物流基地。

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临清保护传承示范区

  2021年6月,临清市运河文化旅游景区被列入国家AAA旅游景区名单。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包括舍利宝塔、运河钞关和鳌头矶,未来将持续提升硬件设施和软性服务。

  临清中洲历史文化街区遗存积淀深厚,从商业、军事、宗教、民俗到漕运等,在街巷名称上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特点鲜明。“十四五”时期,雄商高铁建设将基本完成,这给临清古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临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井扬建议,临清市应按照“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做好中洲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一方面,要维持并发挥使用功能,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提高街区内居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注意保存历史遗存的原物,保护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

  井扬表示,古民居是临清运河文化的载体之一,这些文物遗迹因运河而生,具有鲜明的运河特色,也是临清在沿运河各城市间最具看点的地方。他认为,结合临清在明清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古商城的遗存现状优势,在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建设中赋予其保护传承示范区的定位,推动临清文旅融合发展,将有助于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项目在山东的顺利实施。

运河文化保护利用要有科学的规划体系

     在阳谷县张秋镇上闸村,荆门上闸闸体全部用青石筑砌,石与石之间用燕尾生铁扣相连接,坚固异常。为方便村民来往,闸上建有简易的桥,设置了木质护栏。该村王玉岭老人说,闸上有好几个戏水兽“趴蝮”,其中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额头上刻有繁体的“兽”字,曾被盗走,后又追回。这些遗产都非常珍贵,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保护。

  李苑峰表示,按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要求,阳谷县聚焦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5个关键领域,围绕大运河“馆”“址”“园”“岸”“遗”“段”“品”“神”等主题,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策划实施保护传承类和研究发掘类项目,推动环境配套工程类、文旅融合类和数字再现类项目建设,将县域内优秀的文旅项目纳入其中,丰富大运河阳谷段的文化内涵。

  井扬认为,在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过程中,要对历史街区的城市肌理进行深入解读,以保护街道肌理中蕴含的珍贵历史信息。对构成街区外观形象的各个因素,包括房屋建筑、路面、河道、小桥、古树等,凡是历史上存在的,能反映当时历史特色的遗存,都应仔细研究鉴别,予以保护,使历史的风貌可以延续。对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建筑要按原样维修、整饰,对其中经过后人不恰当改动的部分应恢复原貌,包括构件已遭损害的和已遭改动的。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郑民德表示,运河文化的挖掘与利用要有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形成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要在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加大对运河文化研究的人才支持、资金支持、学术支持。此外,在保护好运河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还要建立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设立大运河专项基金,培育与扶持一批面临失传、陷入困境的非遗项目,使之重获新生。

近两年,针对运河保护和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10亿元,支持了23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近日,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获得2000万元用于展陈提升。

     近日,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表示,我市非常重视大运河相关项目建设,成立工作专班,形成协同机制,做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努力将大运河聊城段打造为一条“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

运河文化灿若星河

     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称临清为“著名的港口”:“临清是一座大城市,很少有别的城市在商业上超过它。不仅本省的货物,而且还有大量来自全国的货物都在这里买卖。”临清史志记载:“其盛时,北至塔湾,南至头闸,绵延数十里,市肆栉比。”

     临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井扬介绍,临清当时优越的经济环境及地理位置,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商帮,包括徽州商人、山陕商人、江浙商人、辽东商人,河南、直隶、江西等地的商人也来此经商。不少外地商人在此定居,其后裔已成为临清居民的一部分。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寿张县令韩仲辉和太史院令史边源提出建议,从安山(今山东省梁山县安山西南)至临清开挖运河,以利漕运,并减轻民众的负担和运输之苦。于是,一条长达250公里的漕河开凿完成,从安山起,经阳谷、聊城至临清,引汶入济,入于渭漳。“建闸31座,以节水势。”从此,南来河船无需陆运,可由水道直达京师。元世祖亲自将该河赐名曰“会通河”。阳谷县文化和旅游局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苑峰表示,会通河的开通,使一直边缘化的聊城一改旧貌成为一座重要的运河城市,政治地位、军事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陡然升高。

与时俱进的大运河

     在2021大运河中国文化公园文旅融合集中宣传活动中,老家临清的济宁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张继华和多位艺术家带来了经过近一年时间创作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运河绘事”,从不同视角、题材,以不同的艺术风格,表达对京杭大运河人文生态的思考。“在对北京至杭州的13座运河沿线城市进行文化调研、采风写生活动中,艺术家们通过‘一吃二看三逛’,深度体验了运河文化,比如临清的早餐,就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艺术家认为,聊城把运河融入城市,让水流进生活,这是非常正确的事情。作为聊城人,我为此感到自豪。”张继华说。

      大运河山东段是大运河贯通南北的重要河段,凝聚了中国古代水利科技的最高成就,沿线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周江涛介绍,我市《京杭运河(聊城段)旅游发展及水生态体系规划》已在2016年批复实施,城区运河五期规划已纳入日程,即将启动。阳谷河闸、古镇正在恢复,主城区、度假区河道清淤已逐步完成,临清中洲古城整体纳入大运河(临清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聊城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正在制定中。作为省内唯一一家、国内首家综合类运河文化博物馆,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获得中央预算资金2000万元,用于场馆的展陈提升,设计方案正在深化和完善。

     为推进运河项目建设,聊城市成立了工作专班,组织发改、财政、资规、水利、工信、文旅等部门及五个县市区形成协同机制,针对运河的保护、开发、利用等进行系统谋划、包装、设计,全面发掘、展示运河历史文化。接下来,聊城市将重点打造提升山陕会馆片区,将运河、古街、码头、会馆、铁塔等丰富资源进行整体包装。度假区周店船闸片区的保护和展示也是一个重点,力争将李海务街道建成集文化、休闲、消费于一体的文化小镇。临清片区面积很大,将划分为钞关片区、魏湾片区等,分期进行建设。大运河(阳谷段)注重张秋、阿城、七级运河三镇建设,突出河闸特色、盐运文化,通过非遗活化、传承和水工科技运用相融合,再现运河繁荣景象。

       周江涛介绍,作为运河城市,聊城有名人、有名著、有遗迹,农耕、民俗、饮食等文化内容丰富,文物、非遗等资源优势明显,聊城市将紧紧抓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战略机遇,依托山东省有关运河建设规划,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能够实现长久保护、传承与利用的文化体系,让大运河“动”起来、“美”起来、“活”起来。